导语:海啸为什么那么可怕?海啸的形成机制是理解其恐怖的关键。海啸通常是由于海底地震、火山爆发、甚至是陨石撞击等引起的。当这些事件发生时,巨大的能量会使海水产生剧烈的波动,形成一系列高能波浪,下面就去看看海啸为什么危险吧!
海啸为什么那么可怕
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地层滑移、泥石流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海啸在日语名为“津波”,“津”指海港,“波”就是涌向海港的大波浪。据说日本是全世界最容易发生海啸的地方,因此,海啸在许多西方语言中称为“tsunami”(“津波”的日语发音)。
除了日本,全球最容易受海啸袭击的地方,还包括智利、秘鲁以及阿拉斯加等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海啸和一般波浪不同,在波长与移动的水厚度方面差异很大。比如,海洋板块地震,使广达几千米的地盘提高1米,就会把这部分海水往上抬,造成波长数千米、高1米的大浪。一般而言,海啸移动的速度和海面波浪不同,距离海面愈深的海啸,移动速度愈快。比如,太平洋平均深度4000米处产生的海啸,会以几乎和喷气客机差不多的时速——713千米高速前进。水深较浅的200米大陆棚产生的海啸,移动速度大约159千米/小时。
就海啸的高度而言,发生地点水愈深,海啸厚度愈大。海啸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水体运动。海啸发生有多种原因,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发、大规模海底滑坡等都会引发海啸,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海底地震。不过,并非所有的海底地震都会引发海啸。能引发海啸的地震,首先是发生在海底的大地震,而且必须是具有垂直运动的逆冲构造型地震。其特点是断层面上部地壳向上移动,下部下降,以垂直运动为主。上部在抬升过程中把海水向上抬,同时又在逆冲方向推动海水做水平运动,从而形成破坏力极强的海啸。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长,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
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巨浪呼啸,以摧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海啸由地震引起海底隆起和下陷所致。海底突然变形,致使从海底到海面的海水整体发生大的涌动,形成海啸袭击沿岸地区。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像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
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海啸的特征之一是速度快,地震发生的地方海水越深,海啸速度越快。海水越深,因海底变动涌动的水量越多,因而形成海啸之后在海面移动的速度也越快。如果发生地震的地方水深为5000米,海啸和喷气机速度差不多,每小时可达800千米,移动到水深10米的地方,时速放慢,变为40千米。由于前浪减速,后浪推过来发生重叠,因此海啸到岸边波浪升高,如果沿岸海底地形呈V字形,海啸掀起的海浪会更高。在遥远的海面移动时不为人注意,以迅猛的速度接近陆地,达到海岸时突然形成巨大的水墙,这就是海啸,人们发现它时再逃为时已晚,因此,一旦发生地震要马上离开海岸,到高处安全的地方。在大地震之后如何迅速地、正确地判断该地震是否会激发海啸,这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尽管如此,根据目前的认识水平,仍可通过海啸预警为预防和减轻海啸灾害做出一定的贡献。海啸预警的物理基础在于地震波传播速度比海啸的传播速度快。
地震
地震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为6~7千米/秒,比海啸的传播速度要快20~30倍,所以在远处,地震波要比海啸早到达数十分钟乃至数小时,具体数值取决于震中距和地震波与海啸的传播速度。例如,当震中距为1000千米时,地震纵波大约2.5分钟就可到达,而海啸则要经过1个多小时;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激发的特大海啸22小时后才到达日本海岸。如能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海啸传播速度的差别造成的时间差分析地震波资料,快速、准确地测定出地震参数,并与预先布设在可能产生海啸的海域中的压强计(不但应当有布设在海面上的压强计,更应当有安置在海底的压强计)的记录相配合,就有可能做出该地震是否激发了海啸、海啸的规模有多大的判断。
然后,根据实测水深图、海底地形图及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海岸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等相关资料,模拟计算海啸到达海岸的时间及强度,运用诸如卫星、遥感、干涉卫星孔径雷达等空间技术监测海啸在海域中传播的进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海啸预警信息及时传送给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沿海地区的居民,并在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沿海地区,开展有关预防和减轻海啸灾害的科技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以及应对海啸灾害的训练和演习。这样,就有希望在海啸袭击时,拯救成千上万生命和避免大量的财产损失。海啸预警具有可靠的物理基础,它不但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实际上也是可行的,并且已经有了成功的范例。例如,1946年,海啸给夏威夷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于是,1948年便在夏威夷建立了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从而有效避免了在那以后的海啸可能造成的损失。倘若印度洋沿岸各国在2004年印度洋特大海啸之前,能与太平洋沿岸国家一样建立起海啸预警系统,那么这次特大海啸绝不致造成如此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上所述的海啸预警对于“远洋海啸”比较有效。但是,对于“近海海啸”(亦称“本地海啸”)即激发海啸的海底地震离海岸很近,例如只有几十至数百千米的海啸,由于地震波传播速度与海啸传播速度的差别造成的时间差只有几分钟至几十分钟,海啸早期预警就比较难于奏效。为了在大地震之后能够迅速地、正确地判断该地震是否激发海啸,为了减少误判与虚报,特别是“近海海啸”预警的误判与虚报,提高海啸预警的水平,必须加强对海啸物理的研究。
海啸为什么危险
海啸的危险性主要源于其巨大的能量和破坏力,以及其在广阔海域的传播能力。
海啸的形成与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自然灾害密切相关。这些事件会导致海底地形急剧变化,从而引发海水强烈扰动,形成具有强大破坏力的长周期波浪。海啸的传播速度与水深成正比,能够在广阔的海洋中迅速传播,保持其毁灭性的力量,直到接近海岸时,由于水深变浅,波高骤增,形成数十米高的水墙,以极快的速度冲向陆地,造成巨大破坏。
海啸的破坏力不仅体现在其对沿海地区的直接冲击上,还包括海啸波在近岸区域的迅速升高,导致海浪高度急剧增加,从而对沿海城市、港口和海滩等地区造成严重破坏。此外,海啸还能带来数吨重的岩石和船只,甚至沿着河流逆流而上,对地势低洼地区造成毁灭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海啸在开阔的海域中会失去部分破坏力,对航行的船只和船员构成的危险相对较小,但在近岸区域,海啸的破坏力会显著增加,对人类和基础设施构成重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