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离不开准考证,是参加考试的重要凭证,其实在古代也有类似准考证的票据,那么,浮票和文贴哪个曾是古代准考证的名称?下面八宝网小编就带来介绍。
蚂蚁庄园6月7日答案:浮票
在古代,准考证称为浮票,清朝时期参加考试的考生考试前每人发一张“票据”和“座位便览”,没有这两样东西的不准进入。为防止代考者,准考证详细地记载着考生的身高、面色、有无胡须、胎痣等身体特征。考生进入考场时,监考官拿着准考证一一看过,才能进入考场。
除了准考证这道防线,考生报考时也有一条可以防止考生作弊的防线。古代科举考试无论贫贱都可以报考,到明清时期则规定娼、优、隶、皂这四种人的子弟必须在三代以后才有报考的资格,这未免显得不近情理。
虽然有这两道防线,但仍不免闹出许多笑话。譬如注明考生身体特征的准考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作弊行为,但其实用性还是显得有些令人怀疑。稍微有一两个长相差不多的人站在一起,恐怕就难以辨认孰真孰假了。相比较而言,古代防止作弊的措施里最有效的应该是搜身了。
如果在考试时发现作弊,那么考生自然免不了受到严厉的处罚。常规的处罚有取消考试资格、戴枷示众、杖责、革功名、充军。同时,那些受到牵连的官员也会受到贬职或者撤官的处分。
清朝参加科举的考生,考试前每人发一张“票据”和“座位便览”。为防止代考,准考证详细地记载着考生的身高、有无胡须、胎痣等特征。
《履国丛话》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位叫胡希吕的“朝廷视学”在南京巡视考务,核对“相貌图”时,把上面“微须”的“微”字解为“无”字。所以,凡是脸上有“微须”的考生都被他审定为“人、图不符”,赶出考场。这急坏了那些有“微须”的考生,他们同胡希吕争辩起来。胡希吕固执己见,怒斥学生:“汝等竟不知‘微’作‘无’解耶?”
一个“微须”的考生一听,哈哈一笑,反驳道:“依您之见,孔子曾微服外出,是不是把衣裤脱个精光外出?当今圣上下江南均‘微服私访’,该如何解释?”胡希吕被驳斥得无言以对,十分尴尬,只得让那些“微须”的考生重新进入考场。
大家知道古代的考试的准考证上也有座位号吗?
科举考试时,考生要在一个鸽子笼般大小的号舍里呆上九天六夜的时间。每排号舍都要用《千字文》来编列。
为了便于考生在进入考场时能够尽快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贡院会给每个考生提前准备一份座号遍览,上面标明了各个考生,各个号舍所在的位置。
早先考生的座位都是由贡院提前安排好的,能不能被安排到好的位置就全凭考生自己的运气。而到了清末,考纪松散,考生则可以自己“抢号”。
据记载,清末时陪送考生的家属先将竹制的空考篮放至贡院大门外,等到龙门一开,便快步赶入院内,将空考篮置于号舍的案头,此号也就成为己有。
以上就是有关全部内容介绍,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