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份起,羽绒新国标开始实施,其中对于“含绒量”修改为了“绒子含量”,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有什么意义呢?下面八宝网小编就带来介绍。
今年4月起,羽绒新国标正式实施,最大亮点是把“含绒量”修改为“绒子含量”。翻看了一件羽绒服的吊牌时,吊牌上已经没有“含绒量”的标注。
“含绒量”和“绒子含量”,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在以往标准中,含绒量同时囊括了绒子和从绒子或毛片根部脱落下来的单根绒丝两种含量,而绒丝废料计入含绒量,容易给消费者造成错觉。
绒子的形状是像蒲公英小伞一样的状态,比较蓬松。绒丝的形状是一根一根的,没有蓬松感。老的国标里含绒量里既有绒子还有绒丝,但是起保暖作用的是绒子。新国标实施后,只标注羽绒里面绒子的含量。
新国标实施后,服装成品绒子含量不低于50%,才能称之为羽绒服。消费者购买时只要看绒子含量,就大概能判断出羽绒服的保暖性能。此外,羽绒种类的标注只区分鸭绒和鹅绒,不再区分灰绒和白绒等。专业人士介绍,消费者如果想选购一件合格的羽绒服,在选购时,还要注意看标识是否齐全,名称地址、安全类别、纤维含量、洗涤维护方案等是否标注规范。
采用“绒子含量”的意义:更准确地表述保暖性。过去用“含绒量”作为标准,除了影响消费者的判断,还很容易让不良商家“钻空子”,在填充物中加入大量绒丝,表面上含绒量很高,但细小的绒丝保暖性能差,还很容易钻绒。
新国标带来的变化:商家的宣传资料要改了,“90绒”可能成为过去式。含绒量允许有10%的绒丝,绒子含量自然大打折扣。可以说,90%含绒量的羽绒服往往只有81%的绒子含量。一些商家在按新国标送检羽绒时,按照习惯将样品名称写为“90绒”,然而样品的绒子含量却不足85%(5%允许偏差),实际依照了旧国标的81%。这种情况下,检测人员会默认“90绒”为“90%绒子含量”,自然会判定样品不及格。不过随着商家对新国标的进一步熟悉,这样的“糊涂”情况自然会大为减少。
以上就是有关全部内容介绍,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