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很多传统艺术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i遗产,传统艺术的产生大多数和地域条件有关,那么,以下哪种传统歌唱艺术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八宝网小编就带来介绍。
蚂蚁新村10月5日答案:蒙古族呼麦。
麦是蒙古族古老而神秘的“喉音艺术”,靠口腔和舌头的变化,一个人能同时唱出两个以上声部的旋律,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特有形式,属于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蒙古族神秘的喉音艺术,一个人能同时唱出两个以上声部的旋律,太神奇了!
在内蒙古大学新生军训间隙,音乐学院的同学们集体表演了呼麦,搭配上各种民族传统乐器的使用,展现了蒙古族的独特魅力。呼麦是分气法的喉音艺术,而舌头的作用在于分气,将气分开是呼麦的关键。在表演呼麦时,歌手需要用特殊的方法让气息在口腔和鼻腔内流动,并且控制气息的流量和流速,从而产生各种音色的变化。
蒙古族呼麦介绍:
据考证,呼麦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匈奴时期,即在匈奴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呼麦。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虔诚模仿大自然的声音,他们认为,这是与自然、宇宙有效沟通、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由此人体发声器官的某些潜质得到开发,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动物的声音时可以发出"和声",即呼麦的雏形。
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此类曲目并不多。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是蒙古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产物。
呼麦唱法是在特殊的地域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下产生的,其发声方法、声音特色比较罕见,不同于举世闻名的蒙古族长调的唱法,声乐专家形容这种唱法是"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呼麦发声原理特殊,有时声带振动,有时不振动,是用腔体内的气量产生共鸣。它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杰出的创造。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以上就是有关全部内容介绍,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