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验,孩子经常对稍微困难一点的事不愿意去做,害怕去做。而孩子们之所有畏难情绪,是因为第一不知道方法,第二没有成就感,第三没有趣味性。并且很大程度上是对自己的不自信。那家长为克服孩子这样的情绪,应该做些什么呢?
畏难情绪是恐惧困难的一种心理状态。具体表现是,遇到“困难”采取退缩、躲避、迂回的态度,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没有解决“困难”的信心,不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解决问题,甚至无意识中夸大困难。
缺乏自信和勇气,害怕失败
惰性:孩子不愿付出努力和劳动,而是采取躲避、绕道的方式回避困难。
缺乏成功后的自豪感,甚至从未体验过战胜困难后的喜悦。
产生畏难情绪的原因有很多,归根结底是孩子不够自信。
1.探究原因,为什么孩子会产生这样的情绪,与孩子沟通并自省。
作为家长,首先要从自身反省,至少自己孩子的畏难情绪大多情况下是父母日常行为造就的。
一旦孩子出现畏难倾向,作为家长应该予以高度重视,以认真、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并立即着手解决困难。
作为父母必须想方设法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看法,克服孩子难教的畏难情绪,这是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的前提。父母要有耐心,要善于做细致的教育工作。
父母遇到困难、处理困难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表现,应该做好表率,决不可助长惰性,让孩子从小养成正视困难的观念。
2.孩子遇到困难时,作为家长可以协助解决。
共商对策,相互鼓励,提高勇气,敢于暴露自己的不足,培养孩子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3.模仿失败引导孩子
孩子解决困难的能力有一个成长过程,父母可以模仿制造一些“失败”的局面,然后引导孩子,通过自己努力,让孩子经历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全过程,培养孩子敢于面对失败,不怕失败的勇气。
4.目标
改变目标,如果孩子认为自己的的确确无法达到,不如降低目标,然后一步一步进步,在过程中给予鼓励和支持。
5.给予鼓励
重视孩子每一个微不足道的成功经历,真诚分享孩子战胜困难后的喜悦,提高孩子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自豪感。人类的行为还有一种惯性倾向,一旦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习惯就成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