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过什么节,吃永远是中国人最讲究的。按中国民间习俗,腊月二十七就要开始宰鸡了,作为中国人的你,知道这些民俗的来龙去脉吗,二十七宰公鸡的来历是怎样的,腊月二十七宰公鸡的寓意。
腊月二十七,春节的脚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们仿佛都听见了除夕的钟声。家家户户,大街上全都热闹了起来。在昨天吃过了美味的炖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鸡”。民谣中“腊月二十七,杀只鸡”,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为什么要在二十七杀鸡哪?这其实还是取得谐音,“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这样一说大家就好理解了吧。其实,腊月二十七杀鸡也是有讲究的。杀好的鸡,不在当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点。因为,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节日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另外,因为老理讲究初一不能动刀,所以,这些东西当然也就要提前准备好了。
老北京有这么个讲究:鸡在天上是酉官,他是唯一化身在人间报时的吉神。鸡又是德禽,宰杀鸡是为了鸡回天庭可以休息,给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是否勤劳,是否可以在除夕夜给这家人报吉祥。
这样的习俗有两层意思。一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以雄为长,以公为大。公鸡为大鸡,与“大吉”谐音,取大吉大利之意。另一层意思是母鸡能下蛋,宰了可惜。当家里有妇人生孩子做月子,才舍得宰母鸡。
正因为宰公鸡有“大吉大利”之意,做得的鸡不能一次吃光。每顿饭只吃两筷子,意思意思,使这“大吉大利”维持得越久越好。可见,过年杀鸡做鸡只是摆样子,总要端上端下的。直到不吃要坏了,才把它吃光。
腊月二十七就是农历12月27,过年的前夕,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
“二十七,宰公鸡”,这一年俗的来历似乎只与吃有关。杀只鸡,为过年的餐桌增加一道美味,添点荤腥儿,仅此而已。盘中餐是鸡的宿命,因为其肉质细腻鲜美、营养丰富,还有很多滋养功效。像样一点的宴席,鸡是不可缺少的一道菜。小说《林海雪原》中还曾提到百鸡宴,想必非常壮观。
马上要到来的新年是鸡年,大公鸡将作为吉祥物而频频现身于媒体,接受人们的赞美和喜爱,但这并不能改变它被宰的命运。人们啃着鸡肉,喝着鸡汤,捧着鸡偶吉祥物,互道鸡年吉祥——多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宰鸡这项工作如今恐怕少有人亲历亲为了,爱吃鸡肉的人通常有一颗慈悲之心,不忍看到大公鸡或老母鸡惨死刀下。孟子曾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宰这个字通常用在大型动物上,比如宰牛、宰马、宰驴等,杀一只小小的鸡,何必非要煞有介事的说宰,说得这么狠,杀鸡焉用宰牛刀?反复推敲我觉得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现实的。在生活窘迫的年代,哪怕是杀只鸡改善生活也是件大事,普通人家杀鸡就像大户人家宰牛一样,是很隆重的,所以称之为宰;二是心理上的。恶狠狠的一个宰字,把连鸡都不能轻易吃上的人家,改变生活和命运的急迫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他们恨不得把贫穷、困顿、无奈像宰鸡似的置于死地,以后的日子像炖鸡一样香喷喷的。所以,王小波的特立独行、庄子的材与不才、孟子的君子之仁,均与他们无关。因为他们宰的不是鸡,是命运;炖在锅里的不是肉,是期盼;吃进肚里的不是美味,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