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腊八节会吃好吃的当地饮食,有的吃腊八蒜大多数的地方吃腊八粥,在吃的时候是每家每户的祝福,对于孩子来说是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好时机。每个节日的时候孩子都会有疑问,包括腊八节,那么怎么给孩子讲腊八节呢?下面八宝网的小编为大家分享2018年的农历多少号是腊八节,怎么给孩子讲腊八节大家一起来看吧。
农历2017年的腊八节是2018年01月24日 星期三 (丁酉年(鸡年)腊月初八)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腊”的含义有三: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
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腊八节因腊日而来,是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日期为腊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腊月节,农历十二月,人们习惯称为“腊月”。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下令将每年十二月改称为“腊月”。而“腊”这一词到汉代才正式出现。
农历的十二月,人们习惯叫做腊月。
腊月初八,就是腊八节。腊八节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
腊八粥是用江米、小米、大米、玉米等多种米,加上芸豆、红豆、大枣、栗子、杏仁、花生等好多东西熬成的。如果家里没有这么多,凑够八种就可以了。
喝粥的时候,可别忘了“瞌睡虫”和“没底锅”的故事。
从前,有一户人家,有爸爸、妈妈和儿子三口人。
爸爸是个勤快人,60多岁了,还是天天鸡叫起床、天明下地。他常说:“摇钱树,人人有,就是自己两只手。”
妈妈过日子很节俭,一天三顿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她总说:“聚宝盆,不算好,勤俭才是无价宝。”
他们家粮囤冒尖儿,院子里瓜棚遮天,瓜果蔬菜终年不断。
老两口这样勤快,可他们的儿子却好吃懒做,整天吃饱了就睡,邻居管他叫“瞌睡虫”。
老两口年纪越来越大了,爸爸常对儿子说:“要吃饭,得流汗。你不要光睡觉,也得学会种庄稼。”
妈妈也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你要学会过日子呀!”
“瞌睡虫”哼两声,这个耳朵听,那个耳朵冒,什么也没有听进去。
不久,“瞌睡虫”成了家。媳妇和他一样懒:日头不落就睡,日出三竿不起。踢倒了油瓶也不扶,大家叫她“没底锅”。
过了几年,老两口得了重病,他们把小两口叫到床前,嘱咐说:“要想日子富,鸡叫离床铺,男应勤耕耘,女当多织布……”不久,老两口就先后去世了。
“瞌睡虫”看着老两口积下的满囤粮食,对媳妇说:“吃不愁,喝不愁,何必种地晒日头?”
“没底锅”看着老两口留下的满箱衣被,对丈夫说:“冬有棉,夏有单,何必纺织日西偏?”
他们俩谁也没把老人的话记在心上,每天照样光吃不干。
一年一年过去了,老两口留下的地成了荒草园,家里的柴米油盐也用光了。
这年腊月初八,北方呼啸、大雪封山。小两口没吃没穿,偎在破房子里打哆嗦。这时,他们后悔已经晚了。
最后,他们找遍了缸底、囤缝、墙边、老鼠洞,好不容易扫出一些黄米、玉米、豆子、花生粒,混在一块煮成粥。谁知端起碗刚想喝,一阵大风刮倒了房子,把两人都压死了。
后来,每年一到腊八,大人们就熬这么一锅粥给孩子们喝,让他们记住懒人的教训,从小养成勤劳节俭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