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学后开始逐渐变得不跟妈妈亲近了,孩子在学校的一些见识和学习让他对这个世界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让孩子跟自己亲近起来呢,孩子和自己不亲近怎么办呢,八宝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拉近孩子和自己的距离的方法。
这段时间,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我也体验到了儿子与我关系的变化:
故事一:我不喜欢和他玩儿
一次,儿子和几个同学在小广场玩儿,玩得兴致盎然时,有一个3岁左右的小男孩儿追着儿子跑,也要和他一起玩儿,儿子对小男孩儿说:“我不喜欢和你玩儿”,小男孩儿了像没有听懂,依旧追着儿子跑,儿子又一次跟他说:“我不和你玩儿,你去找你妈妈去”,小男孩儿茫然抬头看了看儿子,又追着儿子跑,这时眼看儿子气愤地抬起了腿,要踢小男孩儿,我赶紧过来阻止,并告诉儿子:“小弟弟还小,他还不懂你的话的意思,你不能踢他,如果你想和他玩儿,你可以领他到他妈妈那里……”
故事二:凭什么总听你的?
周末,带儿子在小广场玩,同班的同学都出来了,到5点了,我对儿子说:“该回家吃饭了,”
儿子:“为什么总听你的?这样不公平,我还没有玩儿够呢。”
……
故事三:妈妈今天表现很好,还挺温柔
上周末,带儿子去参加活动,儿子在活动现场表现很棒,也很配合老师,回家后,我表扬儿子说:“今天你表现很棒,……”
儿子:“妈妈,你表现也很棒,今天没发脾气,还挺温柔……”
(随后,我开始反思,我平时对儿子是不是太凶了?以致他今天如此不适应?呵呵)
孩子进入小学以后,随着自身独立性批判性的不断增长,小学儿童与父母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父母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出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
心理学家麦克斯白(Macceby)提出一个三阶段模式: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做主;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进入小学的儿童处于第二阶段——共同控制阶段,此时童年期的亲子关系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明显减弱,此时亲子关系已从父母控制阶段发展到共同控制阶段,父母的主要职责是在一定距离内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有效地利用与儿童直接交流的时间、加强儿童的自我监督行为和教儿童知道何时寻求父母的指导。
1,父母与儿童的相处时间减少了
儿童上了小学,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减少,而父母对儿童的关注时间也有所减少。1980年希尔(Hill)和斯达福德(Staford)在一项研究中发生,5~12岁儿童的父母比学前儿童的父母在教导儿童、与儿童谈话、为儿童阅读、与儿童一起做游戏等交往时间减少了一半。
2,所处理的日常问题发生了变化
学前,父母主要处理的是类似儿童打架、乱发脾气的问题,虽然有些问题在小学时期依然存在(如打架),但也出现了许多更为复杂的问题,例如:父母是该不该干涉儿童家庭之外的活动?对儿童家庭之外的活动该干涉到何种程度?父母与儿童的情感如何变得更加温暖起来?
3,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在发生着变化
儿童进入小学后独立性越来越强,越来越倾向自己做出决策,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也在降低,所以,这里就要求父母适度降低对儿童的管控力。
1,共同调节
共同调节,即从学前父母对幼儿行为的单方面控制和调节为主,逐渐转变为由父母和儿童一起作决定。这其实是父母监督教育的过度形式,其意在于家长允许孩子做出行为的决定,但同时监督并指导孩子的行为。
2,不要总拿“最好”要求孩子
有最好的成绩、做最好的自己、在同学们中表现的最好最优,总之,什么都要求孩子做到最好,有时孩子的心灵往往承受不了你的“最好”标准。其实,孩子任何时候需要的是来自我们的支持,有了支持,孩子才会有灵感,才能做到自己想要的“最好”。
3,倾听与接纳
记得有一次我带儿子去上武术课,那天有霾,也比较冷。趁孩子上课的时候,我就去公园散步了,下课前我回到了武术教室,孩子看见了我,就很着急的说:“妈妈,你去哪儿了,你知道课间休息的时候,看不见你,我有多着急吗?……”
其实,有时候,我们该听听孩子的想法,倾听孩子的心声、接纳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父母有时候也需要俯下身子向孩子学习,这比直接教育孩子更有效。
4,切勿喋喋不休
有一次,因为一件事,我提醒了儿子几次,直到那次儿子对我说:“妈妈,你真的好啰嗦……”,我顿时无语,当时我觉得我好像不是一个母亲,而是一个道德的评判者,喋喋不休地说教。
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最需要改进的是自己,其实孩子已经有了足够的理性,有些道理跟他讲明白了,他会去照着做,如果做不到,适度让孩子尝试失败的后果,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最后,以上提出的教养方式也向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家长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教育能力,既要给孩子以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又不能放任自流;既要使教育有效,又要营造温暖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