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育儿观念认为,应该趁早培养宝宝独立睡觉的习惯,但是很多妈妈由于疼爱宝宝,往往在孩子的哭闹之下妥协。那么今天就让八宝网小编来带大家了解一下如何培养孩子单独睡觉的习惯。
对妈妈的依恋是最原始的本能,孩子会舍不得离开妈妈。如果让他独睡,他就会感觉妈妈不喜欢自己了,会产生情感失落,造成情绪波动。
不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孩子的恐惧感就会增强。比如害怕黑暗,害怕孤独,害怕动物,甚至害怕想象中的人和事物,这也是孩子特别拒绝独睡的原因。
和孩子分床睡越早越好
孩子出生前就布置好婴儿房,从婴儿期就培养他单独睡的习惯,省得日后经历被“改造”的艰难。
2~3岁时,孩子正值个性萌发的低幼期,自我意识一天天壮大,很多事都不喜欢别人干预。他们开始学习照顾自己,慢慢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此时,正是培养孩子从行为到心理独立的好时机。
4~5岁时,孩子处于独立意识“发达”期,性格特征初步显现,自立和自理的本领都大大增强。如若大人不给他自由的空间,让他一味地依赖,坏习惯就会更加牢固。所以此时应该是孩子独睡习惯的巩固期,或培养独睡习惯的抢工期。
1、有利于宝贝的身体健康
如果宝宝与父母同睡,特别是夹在大人中间,虽然照顾上方便一些,但会给宝贝的健康带来一些损害。睡在大人中间的宝贝,身边堆满大人的厚重衣被,不小心就会压住宝贝。
大人睡眠时呼出的二氧化碳会整夜弥漫在宝贝周围,使宝贝得不到新鲜的空气,出现睡眠不安、做噩梦及夜里啼哭的现象。
如果与大人一个被窝,大人身上的病菌容易传染给宝宝;有时父母翻身或动弹时还会惊醒宝贝,影响睡眠质量。因此,让宝贝独自睡觉有利于健康。
2、有利于从小培养内心独立
内心能否独立是婴幼儿能否正确认识自我的一项重要指标。研究表明,孩子的独立是从形式到内容的,所谓形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孩子行为方式,而内容则是孩子的内心。
让孩子适龄与父母分床,有助于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并可促进心理成熟。
宝宝在自己一个人待着或在没有大人协助时能够做很多事,如自己跟自己玩耍,和自己说话等等,可以防止长大后对父母过度依赖,并在日后感到孤独寂寞时,儿时的独处经历会很快适应周围环境。
3、有利于促进夫妇关系
家里增添了宝宝,家庭生活的重心就都转移到了宝宝身上,好多事情都是围绕着宝宝的。由此,夫妻之间沟通、交流及相互关心比起以前少了许多。
经常是妈咪一到晚上,就要哄宝贝入睡,遇到难缠的宝贝还要哄好长时间。待宝贝入睡后夫妇都已困倦不已,长期下去势必会影响感情。
4、避免形成恋父或恋母情结
宝贝到了3岁左右已经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了,有了最初的性别意识,心理处于一个重要发育阶段。
如果长时间不和父母分床睡觉,有可能滋生恋母或恋父情结,导致宝贝日后缺乏自爱、自律,甚至形成性识别障碍。
1、改掉不良睡眠习惯
部分父母在孩子出生初期,边喂奶时边哄睡,孩子在喝奶时感受到与母亲的亲密接触,很有安全感,身心完全放松,所以很容易进入睡眠状态。但长期采用这种方式,等孩子断奶后,睡觉时就找不到安慰了,一定要抱着奶瓶、含着奶嘴才能入睡,这并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孩子不是通过自我调节和放松进入睡眠,而是通过获得与母体相关的安慰而入睡,不利于培养孩子独自睡眠。
另外,很多大人总喜欢抱着孩子睡觉,边抱着边摇晃,哼着小曲儿,宝宝摇着摇着就睡着了。这种方法很普遍但后遗症更明显,宝宝一旦习惯了这种感觉,就一定要大人抱着哄着才能入睡,而且等他睡着后发现环境发生了变化,熟悉的感觉消失了,宝宝就很容易惊醒。
2、固定睡眠环境
这些不良习惯都是大人在方便自己的同时帮助孩子养成的,并不利于锻炼孩子独自睡眠。想要培养宝宝独自睡眠,首先要提供一个适于睡觉的环境。
宝宝要有属于自己的小床,并且他总是在这张床上睡觉,对这个独属环境,包括被子枕头等都十分熟悉,在他的概念里“床”与“睡觉”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当把孩子放到床上时,他就知道要准备睡觉了,潜意识会促使孩子进入睡眠模式,不需要依靠外界的“催眠”来入眠。
3、建立睡前仪式
帮助宝宝建立一整套固定的、完整的睡前仪式,比如睡前洗澡换上干净舒适的衣服,把孩子带到小床上,放一些舒缓的音乐,营造温馨的睡眠环境,父母可以坐在小床边给孩子做做抚触,读读睡前故事,帮助宝宝放松,让他独立酝酿睡眠。
睡前仪式的建立是通过规范孩子睡前的程序和营造温馨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养成睡眠习惯,等宝宝适应了整个流程之后,可以慢慢替换里面的一两个环节,对于今后让孩子顺利分床分房间睡觉都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