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布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其中对未成年玩网络游戏时间做出规定,在提出六项举措严控控制未成年使用网络游戏,那么,未成年22点至8点禁玩网游是什么情况?下面八宝网小编来说说。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未成年人每天22:00-8:00禁玩网游,工作日每天不超1.5小时。同一网游企业提供的付费服务,未满16岁网游充值不得超200元/月,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50元。
网友评论:
建议采用打开游戏人脸识别 很多小孩子拿爷爷奶奶的身份证 认证游戏。
未成年人就应该禁止玩网络游戏,我小时候被我爸看到去黑网吧玩网络游戏,我爸绕着全村追着我打。
不是…能不能把未成年改成高中生什么的的,这个样子未成年大学生玩游戏就真的很难受。
小学生:以后游戏输了别再甩锅给我们了。
但主要是,他们的防沉迷都是爸妈的,防不住啊,你们就不能登陆面部认证一下吗。
这个每一个游戏都得实行制度吧。凭自觉不太可能,游戏里设置实名制,未成年用户付费服务。对于搞游戏的,应该不难吧。
1、实名制
实行网络游戏账号实名注册制度,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均需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方可进行游戏账号注册。
我国的众多网络游戏中,均要求实名注册。但实际使用中,不少未成年人使用家长手机号、微信号注册游戏账号,导致针对未成年人的管理制度难以真正落地。
国家新闻出版署正与公安部对接,牵头建设统一的身份识别系统,为游戏企业提供游戏用户身份识别服务,以准确验证未成年人身份信息。
2、限制时长
规定每日22时到次日8时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法定节假日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5小时。
具体标准主要是从合理分配未成年人日常作息时间角度提出,除去正常睡眠、学习、用餐及文体活动时间外,区分节假日和其他时间,对游戏时段时长予以限定。这一规定既是对网络游戏企业和平台的要求,也是对监护人履行未成年人监护义务的指导。
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关负责人介绍,将逐步完善和丰富身份识别系统的功能,实现跨平台使用网络游戏时间的数据互通,以掌握每一个未成年人跨平台使用游戏的总时间并予以约束。
3、消费观
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同一网络游戏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人民币。
“熊孩子”玩游戏充值上千元甚至数万元的新闻,近年来屡屡见诸报端。如何避免类似情况发生?《通知》明确规定,主要参考《民法》总则中对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分,以及有关方面就家长对孩子使用网络游戏消费限额意愿进行的抽样调查,并适当考虑目前未成年人实际付费状况。
4、行业监管
切实加强行业监管。要求对未落实本通知要求的网络游戏企业,各地出版管理部门应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予以处理,直至吊销相关许可。
5、适龄提示
要求网络游戏企业从多维度综合衡量,探索对网络游戏予以适合不同年龄段用户的提示,帮助未成年人、家长和老师等更好区分网络游戏,引导未成年人更好使用网络游戏。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适龄提示并不等同于西方的分级制度,决不允许色情、血腥、暴力、赌博等有害内容存在于面向成年人的游戏中。
6、家长监管
积极引导家长、学校等社会各界力量履行未成年人监护守护责任,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网络游戏消费观念和行为习惯。没有监护人的有效监督约束和陪伴陪护,有关制度的落实必然会大打折扣。
线上的技术措施再先进,手段再厉害,都需要线下家庭的配合,尤其是家长的介入,这却是整个管理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这种现象在不少家庭中普遍存在:父母手里捧着手机,嘴上却督促孩子快去做作业,不要玩游戏。有的孩子拿大人的账号玩手机,这就规避了监管,系统还以为是成年人在玩,实际上是小孩在玩。
家长首先要对孩子负责任,不能让孩子过早接触游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要尽可能给孩子做好榜样。
针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确有必要,但是要不断完善细化,这是细活,不要干成粗活。
首先对于15~18岁的未成年来说,已经具备一定自制力,也拥有了自己的实名账户,如此限制有些过苛,建议适当区分。
第二就是借用他人账户的问题,将使得规范流于形式,建议平台强化认证,避免此等漏洞。
所以这个过程需要慢慢优化!很多问题都需要考虑到。实名制,人脸识别登陆等等!要不然,还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了!
以上就是有关未成年22点至8点禁玩网游是什么情况,怎么严格控制未成年玩网络游戏的介绍,想了解更多吸纳新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