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榴皮的功效与作用
1.收敛作用
石榴皮含多含糅质,当它们与粘膜、创面等接触后,能沉淀或凝固局部的蛋白质,使在表面形成较为致密的保护层,有助于局部创面愈合或保护局部免受刺激。
2.抗菌作用
石榴皮煎剂在试管内对志贺、施氏、福氏和宋内等4钟痢疾杆菌均有抗菌作用,对志贺作用最强,施氏、福氏次之,对宋内痢疾杆菌作用较差。比较400种中药对于伤寒杆菌、霍乱弧菌、葡萄球菌等的试管内杀菌力,证明石榴皮抑制伤寒杆菌的作用最强。此外,体外实验证明对结核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多种细茵均有抑制作用。石榴皮水煎液灌服或石榴皮醇提取物腹腔注射,对小鼠烫伤后接种绿脓杆菌模型的体内试验,无明显保护作用。石榴皮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堇氏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茵等多种皮肤真菌均有不问程度的抑制作用。以上抗菌作用,可能与所含大量糅质有关。
3.抗病毒作用
鸡胚法实验证明,石榴皮煎剂稀释到1:1万—1:10万仍有抑制流感病毒(甲型PR8株)的作用。采用细胞培养技术,证实糅质是石榴皮抗生殖器疮疹病毒的有效成分。其特点不仅能够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更为重要的是显示较强的直接杀灭病毒和阻止及吸附细胞的作用。
4.驱虫作用
石榴皮煎剂有驱肠虫作用。其机理系作用于寄生虫的肌肉,使其陷于持续收缩,而具驱虫之效。
5.其他作用
从石榴皮甲醇提取物物分得一种化合物,对牛红细胞的碳酸酐酶活性有强的抑制作用,1ug/kg时抑制率为80.2%,10ug/ml时为83,3%。石榴皮水煎去渣给兔灌胃,每日2次,可治疗兔子由消化机能紊乱失去生理平衡所致的泄泻。
6.毒性
石榴皮含糅质较多,对胃肠粘膜有刺激作用,石榴皮总碱毒性约为石榴皮毒性的25倍。对蛙、小鼠、豚鼠、兔及猫的毒性是致运动障碍及呼吸麻痹。石榴皮总碱对心脏有暂时性兴奋作用,使心搏减慢;对自主神经有烟碱样作用,1g/kg引起脉搏变慢及血压上升,大剂量使脉搏显著加快;对骨路肌有藜芦碱佯作用。
二、石榴皮泡脚的好处是什么
律草和石榴皮具有收敛作用。小儿皮肤娇嫩,药物吸收得好。用这两样药泡脚,药物可通过皮肤吸收,起温热的理疗作用,收到涩肠止泻效果。用这个方法的前提是大便常规检查没有细菌感染。3岁以下的孩子拉肚子,如果喂药不方便,可以试试洗脚方。
3岁以下的孩子拉肚子,如果喂药不方便,可以试试洗脚方。
具体方法是:律草20克(鲜律草30克)、石榴皮10克(鲜石榴皮30克)。水煎后,趁温热泡脚,每次泡20分钟左右,一日两次。
律草和石榴皮具有收敛作用。小儿皮肤娇嫩,药物吸收得好。用这两样药泡脚,药物可通过皮肤吸收,起温热的理疗作用,收到涩肠止泻效果。用这个方法的前提是大便常规检查没有细菌感染。
律草最好用新鲜的。该药别名涩拉秧、牵牛藤,藤蔓一样满地生长。除新疆、青海外,河边地头的空地处都可以找到。
三、石榴皮的妙用是什么
古代的千金治痢方,就是用酸石榴连皮及子一起捣汁,加茶叶、生姜同煎,治疗虚寒久痢。现代民间则用石榴皮、山楂各30克煎服。对于慢性腹泻,久泻不愈,也可酌情用石榴皮15克煎水,加适量红糖,分2次在饭前服用;或用石榴皮焙干研末,加适量红糖拌匀,每日早晨用米汤送服6克;或用石榴皮15克、高粱花6克分2次煎服,请注意,对于急性痢疾和急性胃肠炎引起的腹泻,不能随便使用石榴皮收敛止泻。
石榴皮也可用于驱虫。用石榴皮15克、槟榔9克同煎,治疗蛔虫病和绦虫病。将石榴皮45克用一大碗温水泡12小时,过滤后煎成小半碗,早晨先空腹服一半,隔半小时又服一半,再隔半小时后再冲服10克玄明粉,对驱除绦虫有一定效果。务请注意,使用石榴皮驱虫时,只能使用硫酸镁或玄明粉等盐类泻剂,不可用蓖麻油作泻剂,以免中毒。
石榴皮具有涩肠止泻、收敛止血、驱杀肠型球虫等作用。用石榴皮与其他中草药配合,可以治疗家兔以下常见疾病。
治疗消化不良:取石榴皮10克,煎水后趁热加入高粱面50克,木炭末3克,调成稀糊,给病兔一次饲喂,每天服1次,连服3天为一个疗程。
治兔拉稀:取石榴皮8克,生姜5克,枣树皮10克,大蒜5克,捣烂,加热米汤100毫升冲调,给病兔灌服。
治兔肠型球虫病:取石榴皮2克,槟榔1克,乌梅2个,共研为末,掺入饲料中拌匀,大兔一次饲喂,幼兔酌减,每天喂1次,连喂3~4天。
治兔痢疾:取石榴皮适量,炒焦后研成粉末,每次取2~3克,混入饲料中饲喂。
治母兔子宫脱出:取石榴皮、地肤子各25克,白矾20克,花椒5克,煎汤熏洗脱出的子宫,每天1~3次。
四、石榴皮的药性有哪些
【药名】:石榴皮
【拼音】:SHILIUPI
【英文名】:PomegranateRind
(《雷公炮炙论》)
【异名】石榴壳(《雷公炮炙论》),酸石榴皮(《肘后方》),安石榴酸实壳(《别录》),酸榴皮(《纲目》),西榴皮(《闽东本草》)。
【来源】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果皮。
【性味】酸涩,温,有毒。
①《药性论》:"味酸,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味酸涩。"
③《纲目》:"酸涩,沮,无毒。"
④《广西中药》:"味苦涩,性温,有毒。"
【归经】入大肠、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大肠、肾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阴、足少阴经。"
【功用主治】涩肠,止血,驱虫。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滑精,崩漏,带下,虫积腹痛,疥癣。
①《别录》:"疗下痢,止漏精。"
②《药性论》:"治筋骨风,腰脚不遂,步行挛急疼痛。主涩肠,止赤白下痢。取汁止目泪下,治漏精。"
③《本草拾遗》:"主蛔虫。煎服。"
④《滇南本草》:"治日久水泻,同炒砂糖煨服,又治痢脓血,大肠下血。""同马兜铃煎治小儿疳虫。"
⑤《本草蒙筌》:"理虫牙。"
⑥《纲目》:"止泻痢,下血,脱肛,崩中带下。"
⑦《生草药性备要》:"治瘤子疮,洗疝痛。"
⑧《本草求原》:"洗斑疥癞。"
⑨《科学的民间药草》:"驱除钩、绦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