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人不宜食用桑葚子
说到桑葚子的食用禁忌,我们很多人会想到它的食用方法。很多人喜欢把它熬成汁液来服用,因为感觉喝起来比较方便。那么在熬制的过程中不可以用铁器来进行烹饪,因为桑葚本身会分解酸性物质,和铁会产生化学反应,我们就容易中毒,所以很多人在食用过桑葚之后出现中毒死亡的现象,这就是用铁器熬制的后果,所以大家在烹饪桑葚子的时候就要注意了哦,选择好器具是很有必要的了。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食用桑葚子的。如果本身你属于大便不成形和脾虚的体质,那么我们大家就最好不要食用桑葚子,因为它本身性质寒凉,会加重脾虚的症状,这在桑葚子的食用禁忌里面是比较常见的。还有就是青少年不要过多食用桑葚子,里面的鞣酸会阻碍人体对铁、钙和锌元素的吸收。同样因为糖分含量高,糖尿病人也不适宜过多食用。
桑葚吃多了会导致鼻子出血,所以我们要是适量食用。孕妇也不适宜服用,不然会造成滑胎。有些人对桑葚过敏,那么过敏性体质者在使用桑葚之前也要长个心眼,最好能够做有关的测试。当然普通人适量吃一些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如果桑葚吃的太多了,那么无疑也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了,我们需要重视起来,适量的吃桑葚才有利于我们身体的健康哦。
二、吃桑葚都有什么好处
滋阴养血
桑葚具有滋阴养血的功效,主肝肾不足和血虚精亏的头晕目眩,凡阴虚有火者,皆可将桑葚作为辅助食疗果品。
经营养成分分析也发现,桑葚果汁中铁元素含量极高,铁是血液中血红蛋白的主要组成原料,吃桑葚补铁能促进造血,防治缺铁性贫血。
补肝益肾
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肝肾亏损而少年白发者,可长期服用桑麻丸(桑葚、黑芝麻),有助于补精益肾,使白发转黑、脱发再生。对于寒热混杂而致的性机能失调,不能服食强肾补阳药物者,也可以喝桑葚汁补肾壮阳。
润肠通便
桑葚含丰富的维生素、葡萄糖、苹果酸,鲜食生津止渴,入胃能促进胃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帮助润肠通便,改善大便秘结。
健脾消食
桑椹中含有鞣酸、脂肪酸、苹果酸等营养物质,能促进肠胃分泌消化液,帮助脂肪、蛋白质及淀粉的分解消化,故有健脾胃助消化之功,可用于治疗因消化不良而导致的腹泻。
增强免疫力
桑葚果汁中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硒、黄酮等,具有多种活性成分,能帮助激发淋巴细胞转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美容养颜
桑葚中含有丰富的天然抗氧化剂——维生素C,可帮助清除体内自由基,延缓皮肤衰老。且桑葚含铁质丰富,能滋阴补血,帮助调理气色恢复红润的脸蛋。
健脑益智
《本草纲目》记载,桑葚能“安魂镇神,令人聪明”。现代研究也发现,桑葚含有健脑益智的维生素E,及B族维生素,可以促进脑内物质代谢,对大脑的发育和维持大脑正常工作很有帮助。
预防血管硬化
桑葚子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油酸、软脂酸、硬脂酸、亚麻酸等,具有防止血管硬化、降低血脂、分解脂肪等作用。
此外,桑葚还含有一种强效抗氧化剂——白黎芦醇,能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脂质过氧化反应,防止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产生的细胞毒素,从而保护细胞的脂质过氧化。白黎芦醇还能降低血小板聚集,从而预防动脉硬化。
三、吃桑葚有什么坏处
多吃伤脾胃
桑葚味甘酸、性偏寒,有生津润肠的功效,本身脾胃虚寒、体内湿气重的人,吃了以后会加重腹泻。
影响儿童吸收微量元素
桑椹内含有较多的胰蛋白酶(蛋白酶的一种)抑制物——鞣酸,会影响人体对铁、钙、锌等物质的吸收,因此,幼儿不宜吃桑葚。
引起血糖波动
桑葚含糖分较高,糖尿病患者吃了以后容易引起血糖波动,不利于病情的稳定。
多吃可能流鼻血
虽然桑葚是偏寒性食物,但是不少人吃太多了会有流鼻血的情况,《本草省常》中也有记载:“多食致衄,孕妇忌之。”
引发出血性肠炎
桑葚中含有一种叫做挥发油的物质,他对于肠道消化有刺激作用,能够抑制肠道内的多种消化酶,从而造成肠道细胞中毒死亡,严重情况还会引发出血性肠炎及出鼻血等症状。
引发溶血性肠炎
桑葚中含有溶血性过敏物质及透明质酸成分,当人体摄入过量时,此成分堆积容易引发溶血性肠炎,建议控制好量较好。
四、桑葚保存方法
桑葚怎么保存
1,可以放入冰箱冷藏,选择开口较大的容器存放,这样能够保护其品质不受呼吸作用的影响。
2,腌制:沥干水加入少许盐、大量糖腌制。密封状态,一层桑葚、一层糖存放。这种方法还会有桑葚汁的溢出,可以进一步利用。
3,晒干:将桑葚晒干后用朔料袋密封,可用于泡酒食用。
4,桑葚膏:将桑葚洗净去把用陶罐慢火熬制,将汁倒出来回3次后,待汁水剩余五分之一时,加入冰糖或蜂蜜,搅拌至粘稠成膏状即可。
5,将桑葚洗净后,分开包,放在冰箱冷冻,食用时再用热水化开即可。
桑葚怎么吃最好
1,桑葚泡米酒:取适量的桑葚和米酒,浸泡一个月。此搭配有利于治疗贫血和关节炎。
2,桑葚糯米粥:桑葚和糯米煮粥再加入适量冰糖,此搭配有滋养肝肾、养血明目的功效,同时适用于视力下降、肠燥便秘、头晕目眩的人群食用。
3,桑葚蜂蜜汁:将桑葚熬煎取汁,加入蜂蜜均匀搅拌。此搭配有滋阴补血的功效,同时适用于须发早白、月经不调、闭经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