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致高泌乳素血症的原因
1.生理性
泌乳素是应激激素,呈脉冲式分泌,夜间分泌高于白天。女性月经周期的黄体期达峰值,卵泡期低水平。妊娠足月时、分娩后均显著升高。此外,在应激状况下泌乳素分泌显著增加,高蛋白饮食、运动、紧张和性生活活动、哺乳、乳头刺激和睡眠障碍均可导致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
2.药理性
凡是干扰多巴胺合成、代谢、重吸收或阻断多巴胺与受体结合的药物,均可引起高泌乳素血症,但一般低于4.55nmol/L。常见的药物有雌激素、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如抗精神病药物、镇静剂、抗高血压药利血平、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α-甲基多巴)、H2受体阻断剂(如胃动力药吗叮啉、甲氧氯普胺与西咪替丁等)、抑制多巴胺代谢的药物(如*类制剂)等。
3.病理性
主要见于下丘脑-垂体疾病、系统性疾病、异位泌乳素生成等原因。
⑴下丘脑病变:如颅咽管瘤、神经胶质瘤、结节病、结核等压迫垂体柄;颅脑放射治疗后下丘脑功能受损。
⑵垂体疾病:泌乳素型垂体微腺瘤;垂体促生长激素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空蝶鞍综合征、结节病、肉芽肿病、炎性病变。
⑶系统性疾病: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肝病、肝硬化、肝性脑病;某些肿瘤如肾上腺瘤、支气管癌、卵巢囊性畸胎瘤。
⑷神经源性:胸壁病变、带状疱疹神经炎和乳腺手术等。
⑸其他:多囊卵巢综合征。
4.特发性
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指血清泌乳素升高,通常<4.55nmol/L,垂体、中枢神经和系统检查阴性,而伴有泌乳、月经稀发、闭经等症状。发病可能与泌乳素分子存在异型结构相关,病程具有自限性。
二、高泌乳素血症的临床表现
1.泌乳
为高泌乳素血症主要临床表现,约2/3患者会在非妊娠、非哺乳期出现泌乳,男性患者也可出现乳房发育和泌乳。分泌的乳汁似初乳样或水样、浆液样,黄色或白色,多数情况下分泌量不多,通常只有在挤压下才有乳汁流出,重者可自行流出。虽然泌乳与血液泌乳素水平增高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泌乳的量与泌乳素水平增高的程度无关。泌乳多见于垂体微腺瘤患者,约占70%;非肿瘤型高泌乳素血症只有30%会出现泌乳。
2.月经失调与闭经
患者可表现为月经紊乱、继发闭经、性欲降低,严重者可出现生殖器萎缩、骨质疏松。当患者泌乳、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时,称为闭经-溢乳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常伴有高泌乳素血症,除泌乳素升高外,血液雄激素水平也升高,同时也有肥胖、多毛、痤疮和月经稀发等。
3.不孕与不育
多数高泌乳素血症是垂体微腺瘤引起,大约90%患者表现月经过少或闭经,也可以表现不孕,约占70%。男性可表现为性欲减低、精子质量下降和不育。
4.其他
垂体或颅内肿瘤性高泌乳素血症者还可有头痛、视力模糊或视野缺失、失明、复视、垂体功能低下;生长激素腺瘤所致者还可出现巨人症、肢端肥大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所致者还可出现Cushing病;促甲状腺素瘤所致者还可出现甲亢以及无功能性瘤等。
三、高泌乳素血症的治疗方案
1.治疗原则
除生理性和药理性高泌乳素血症的因素外,应根据病理性高泌乳素血症血清泌乳素水平、临床症状以及有无生育要求等进行选择。对异位妊娠、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减退、肾功能衰竭等引起的异位泌乳素分泌需要针对原发病治疗;若泌乳素轻度升高,月经规律又不欲生育者可暂行观察;凡有闭经、低雌激素状态、不育及垂体微腺瘤,或伴头痛等,则应首选药物治疗。对垂体大腺瘤引起压迫症状出现视野缺损、头痛呕吐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者,可考虑采用手术治疗;不适于手术者采用放疗。
2.治疗目标
抑制泌乳素分泌,恢复正常月经及排卵或受孕,减少乳汁分泌以及改善视觉障碍等。
3.药物治疗
高泌乳素血症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麦角碱衍生物,最常用者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以及辅助的促排卵药物(欲生育患者)和激素替代治疗。原则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以口服为主,如不能耐受口服者,可阴道给药。用药治疗者应密切监测与随访。
四、泌乳素高宜吃和忌吃什么
泌乳素高以下的食物可以多吃:
1、若你得了高泌乳素血症,可以多吃一些像海马、蟹、牡蛎、海带以及石花菜等等。
2、好多吃一些增强免疫力的食物,譬如芦笋、大枣、洋葱、南瓜、韭菜以及薏米等等。
3、多吃粗粮杂粮,常吃富含营养的干果种籽类食物。
4、多食水果、蔬菜、豆类、菌类食物。
以下的食物好不多吃:
1、忌燥热、辛辣刺激食物。若食物性味燥热,吃后易生热化火,使病症更加严重。
2、忌热性、油腻食物。
3、忌食发物。譬如狗肉、羊肉以及海蟹等。
对已确诊的高泌乳素血症,应检测甲状腺功能和促甲状腺素以排除甲状腺功能低下。据有关资料介绍,PRL>50ng/ml时30%为垂体瘤,PRL值达200ng/ml时约50%有垂体瘤,而如PRL>300ng/ml,常表明存在垂体瘤无疑,因此,当PRL>50ng/ml时即应进行CT或MRI(核磁共振)检查,以排除垂体瘤。其他导致泌乳升高的原因有口服某些药物、慢功能衰竭、胸壁创伤、乳腺手术等。治疗上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无论选择药物还是手术治疗,都应该定期随访、复查,防止复发。